当前位置 龙成网_视界一起看见 教育 正文

“双减”政策带动行业重构 素质教育迎来发展红利

北京市西城区一家培训机构组织的2022寒假美术特训班正在授课。

王楠摄

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院高工王永格为学生进行植物科普。

徐静海摄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下简称“双减”)。

同期,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范围的通知》,明确学科类培训包括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而体育、艺术、综合实践类的校外培训不属于学科类培训。

“双减”政策带来诸多热门话题。据中科智库研究院大数据显示,2021年10月23日至2022年1月24日,“学生思维能力”“学生核心素养”等短句登上网络热搜榜。在此背景下,许多教培机构纷纷开启转型之路,一些针对青少年多维度素质提升的课程也陆续推出。

少儿文体艺术类培训全方位“出圈”

2022年春节刚过,非学科类少儿培训机构陆续开门运营。虽然多地连日出现寒潮,但丝毫没有降低课外培训市场的热度。有消费者表示,几天内连续接到营销电话,被邀请试听艺术、体育、编程等非学科类课程。

非学科类培训的热度究竟有多高?中国城市报记者近日走访北京多家教培机构了解到,课室满员现象较为普遍,尤其是文体艺术类课程很受欢迎。面对记者,不少消费者提出“‘双减’后孩子的时间更加充足了”“不想让孩子在家里无所事事”“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观点。也有家长在课程选择方面给出思路,认为逻辑学习能较好提升孩子的思维能力,而具备文体艺术方面的一技之长能让孩子在未来高考时获得加分优势。综合可见,部分家长为孩子报名非学科类培训的核心目的,依然是从增加学科竞争力角度考虑。

对于这种声音,清华大学校友会华北区负责人陆卫东接受采访时表示,降分特招的出发点本是为提高学生群体文艺综合素养,不应演变成加分的升学工具。

实际上,高考加分政策正不断调整,很多特长加分陆续被取消。记者查询《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获悉,教育部要求各省(区、市)充分考虑近年来基础教育发展情况,精准确定加分资格条件,合理降低加分分值。规定还提到,所有高考加分项目及分值均不得用于高校不安排分省招生计划的艺术类专业、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队、高校专项计划等招生项目。

同时,《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也对高校高水平艺术团招生作出明文要求,艺术团招生主要招收艺术团首席表演者或对幼功要求高的相关专业项目的艺术团成员。此外,已开设有艺术类专业的试点高校不再单独招收相应专业项目的高水平艺术团考生,美术、书法、播音与主持专业不得纳入艺术团招生范围。

“虽然动机不一,但应该肯定的是,学生走出校园通过社会其他机构和活动开展学习与实践,益处颇多。”陆卫东表示,“很多专业领域的研究课题都建立在综合类基础学科中,这些知识通常需要学生花费业余时间去了解。比如建筑艺术需要画图技能、科技研究用到数学思维。因此,无论是校内教育还是校外培训,引导才是关键。人才是吸引出来的,教育要用多种方式探索和引导孩子的兴趣点。”

高校培训营独辟蹊径成为“市场新宠”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非学科类培训逐渐成为“香饽饽”后,一些恶意涨价、违规倾销课时等问题也引起消费市场的强烈反响。有业内人士解释称,除了市场需求增大导致“水涨船高”外,一些商家需要通过增加非学科教培板块收入来弥补学科教培板块的亏损。

对于此类现象,教育部2022年1月召开全国视频会议,部署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监管工作,全面规范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行为。

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少高等院校利用周末与寒暑假时间组织开办艺术研学集训营,因相对规范的价格制定、精准的课程设计和权威的师资力量赢得一定的市场空间。

其中,中国传媒大学与企业合作开展以“青少年艺术类教育教学体系”为研究对象的横向课题研究,打造“小白杨在成长”教培IP,开设语言艺术、视觉艺术和舞台艺术三大培训课程。近期,该IP推出的“跟着博士去旅行”系列活动受到多媒体关注报道,认为此类研学实践活动能显著提升中小学生的艺术感知力、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参加过“跟着博士去旅行”实践活动的小学生家长李文漪表示:“集训后,孩子的表达能力、交往能力都有了明显提升,最重要的是孩子视野变得宽广了。”

“跟着博士去旅行”活动负责人赵丽洁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不少学生和家长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经费学习艺术,渴望实现自己的明星梦,但是即使拥有了成堆的证书,仍然止步艺考。究其原因是因为艺术素质并非只在技能,高校在挑选人才的时候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知识面、想象力,以及表达和创新能力等等。

据悉,各大高等院校组织非学科类寒暑假集训班,也多是为让孩子体验生活、开拓眼界,以达到通过艺术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目的。

“时代的发展使我们的育人模式发生了不少变化。”赵丽洁说,“改革开放后之所以特别重视数理化领域的教育,是因为那个阶段国家需要工程师、建筑师等专业人才。40多年后的今天,社会上缺的是创意型、创造性人才,因此艺术教育、综合教育就是为了释放和激发孩子的艺术天赋,从而提高整体创造能力。”

科学艺术展聚集“人气”激发青少年好奇心

“学科类培训被取缔后,市场急于寻找其他替代品,从本质看偏离了教育的核心目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刘畅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谈到,“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都存在缺乏正确观念引导的问题,考试又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这导致越来越多家长因为焦虑而争先恐后给孩子报名上课外培训班。”

此前,针对中小学生的校外学科类培训,大多以短期快速提高分数、应对学科考试为目的。刘畅认为,正是因为现阶段不少试卷题目均以“陷阱”的方式出现,从而导致培训机构和家长更重视对学生的“扫雷”技能锻炼,而忽视教育本身应该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提升思维逻辑等多方面能力。

如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刘畅对此提出建议,除了参加非学科类培训班,家长还可以在寒暑假及双休日期间,多带孩子参观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展览,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对知识产生兴趣与渴望。

记者调查了解到,非学科类培训班、高校集训营、各类展览过去一直具有较大市场空间,现阶段更加火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双减”后学生的课余时间、精力更加充足。

在走访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科学技术馆、北京故宫博物院、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等场所后,记者发现这些活动场所很受青少年欢迎,不少参观和操作展位需要排长队等待。此外,除了家长外,不少培训机构也组织学生前来观摩和学习。“参观展览也是课外学习的一种方式,我不仅在看和玩中学到知识,还对某些科技产生兴趣,例如航空航天技术、机器人自动化科技等。”在中国科学技术馆,年仅10岁的小学生刘紫东兴奋不已地说。

此外,文化艺术类人气较高的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年即持续推出《栋梁》等多项主题展览。值得注意的是,博物馆中不乏中小学生身影。

刘畅介绍,2021年布展的《栋梁》为观众提供了近400件梁思成先生的图纸、手稿、著作早期刊本和影像资料,非常珍贵。“很多家长可能认为,像梁思成这样的大师,少时应该也需进行各种补习、刷题。”刘畅说,“但实际上,梁思成非常享受学习的过程、追求研究的快乐。这些展览让孩子们感受到的不是大师级人物成长蜕变中的疲累,而是‘画小图’‘等纸干’‘作渲染’过程中的快乐。”

记者:王楠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755-86707759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master@lcmg.tv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